新中国成立之前,中国造船工业充分发挥行业特色,用自己的方式支援抗战。中船集团旗下江南造船建造了一批舰船,为抗战胜利贡献船舶力量。
平海舰
平海舰在江南造船下水
平海舰是中国自造的第一艘巡洋舰,于1937年4月1日服役,取代宁海舰成为国民政府海军第一舰队旗舰。
当年8月,上海爆发中日淞沪会战,江阴的长江江面开始构筑沉船阻塞线,平海舰等军舰都被调往阻塞线后方担负防御,实际上等于自己也被困在上游不能出海了。8月16日,日军飞机第一次出现在阻塞线上空,江阴保卫战正式开始。接下来从8月底到9月初,平海舰受到日本海军航空队的飞机攻击。1937年9月23日被日机连续轰炸后坐沉江阴附近的十二圩浅滩。
平海舰于船坞中装配主炮
平海舰向德商采购的高射炮
逸仙舰
逸仙舰下水
逸仙舰由中国著名造船专家叶在馥设计,江南造船建造,是国民政府海军自行建造的一艘轻巡洋舰。该舰排水量1560吨,装配一门150毫米前主炮、一门140毫米后主炮,以及4座76毫米高平两用炮塔。其战斗力在抗战前的国民政府海军中仅次于宁海、平海两艘巡洋舰,排名第三,代表了当时中国造船业和军事舰艇设计的最高水准,既适合征战长江,又适合在外海作战。
逸仙舰
1937年7月7日,全面抗战爆发。9月24日,在宁海、平海两舰相继被日机击毁后,逸仙舰接续担任旗舰任务。9月25日上午,敌机十六架攻击该舰。在击落敌机两架后,逸仙舰终因多处中弹进水而沉没,阵亡官兵十四人,轻重伤八人。
沉没的逸仙舰被日寇打捞修复后使用。日本战败后,该舰被盟军接管,1946年驶回上海重归祖国怀抱。
逸仙舰
咸宁舰
咸宁舰
1928年8月16日午后,从上海老城厢西门通向江南造船的道路上,四处悬旗结彩。沿路张贴着“‘咸宁’下水是国民政府海军的新建设”“巩固海防、恢复海权”等标语。在江南造船厂区内临江的一处船台上,咸宁舰已经完工,静静地等待着下水的庄严一刻。这是江南造船为南京国民政府定制的第一艘军舰。
咸宁舰
1938年7月,咸宁舰、长宁舰突然遭遇7架日本飞机的空袭。咸宁舰官兵立即操纵高射炮奋勇还击。因咸宁舰舰体材质为软钢,没有额外的装甲防护,日机投下的炸弹虽然没有直接命中,但是在江水中爆炸后,飞散的弹片还是击穿了咸宁舰的舰体,并立即引起江水倒灌。同时,部分船舱因中弹燃起大火,火势逐渐蔓延。咸宁舰官兵临危不乱,一面救火、防空,一面奋力驾驶军舰抵达武穴。
咸宁舰
日机第一波进攻结束后不久,当日中午11时30分,16架日机寻踪而至,在武穴上空发现咸宁舰,又对其实施了猛烈轰炸。由于本已重伤,加上舰上官兵已经伤亡接近三分之二,咸宁舰根本无力招架,舰体直接中弹,悲壮地沉入江中。
民权舰
民权舰下水合影
1927年2月,民权舰由江南造船完成建造并命名。
抗战时期的民权舰
抗战胜利后的民权舰,舰上火炮进行了重新装配
停泊在长江的民权舰
在新中国人民海军时期,该舰更名为长江舰,继续服役到1982年,武装亦改成4门40毫米炮,4门25毫米机炮。1953年2月,毛泽东首次视察人民海军时就是乘坐长江舰自武汉顺流而下,并于21日在舰上用毛笔为“长江”“洛阳”“南昌”“黄河”“广州”等5舰题了“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,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!”的题词,这幅题词后来成为新中国人民海军的建军训词。
| 责 编:高红梅
| 一 审:周 芒
| 二 审:项 丽
| 三 审:甘丰录
| 来 源:江南造船